8月23日,美国铝业公司亚太区总裁陈锦亚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海外投资年会上作为嘉宾发言。
以下为发言摘要:
我现在要讲的是关于中国制造业海外投资形势,先讲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国在过去的十年中,不管在座各位同意不同意、愿意不愿意,一个国家的资源、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一个国家的生产,在维持了全球的低通货膨胀率的发展,很多人说到这个世界发展中,中国是全球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我完全支持这个讲法。但同时,中国也是全球在过去十年中将全球的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个有效范围内的最大贡献者之一,所以这点上来讲,中国是用了非常有限的全球的13%的资源、20%的人口帮助控制全球的通胀,他的贡献比gdp的贡献还要大。
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讲中国企业走出去呢?中国过去十年的发展,做这么大贡献,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用有限的资源,无限地为全球服务,所以可以说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是雷锋,但全球经济不可能在无限制支持雷锋的增长。所以中国经济第一要靠中国有限的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来支持全球发展,从长远来说是不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国必须要走出去。第二、中国是一个全球生产大国,但在座各位我相信你们会同意我:中国不是一个全球的创新大国,中国不是一个全球的生产强国。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很多产品只是在中期水平或者初期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不走出去的话、我们的企业不走出去的话,很难相信我们的技术会有突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第三、很多女孩子到香港来都喜欢在香港多呆一天在香港购物,很少有人会买made in china的产品,更多是gucci、lv的包即使在中国制造,但它的名称不是中国的。所以中国产品要想真正在全球打出名气来的话,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
从这几点上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中国企业愿不愿意走出去的问题,也不是中国政府鼓励你就走出去,不鼓励你就不走出去,这是现实发展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在两年多前的一次演讲,跟我一起演讲的嘉宾,他也是我们同行业的,他说我在我的行业中做得最好,我的企业到现在已经并购了四个企业,我并购的钱比我公司一年的销售还多。我说你这很了不起,但是你想过没有,购买一个企业,和一个企业经营成功是完全两回事,如果你仅仅是为了买一个企业,表明自己在这里有本事买企业的话,我说你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撑起来。日本在七、八十年代把洛克菲诺的大楼都买下来了呢。所以我说一个企业要走出去的话,必须要把它走出去的实质搞出来。
我们和中国中铝和中电投有合作,所以有一些经验要分享一下,倒不是说我们的模式是正确的模式,就像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不同的经营方法,每个企业有自己活下来的方法,我觉得把不同的模式放在桌面上大家一起分享的话,恐怕对我们下一步中国企业走出去会更有意思一些。
简单来说,全球制造业的需求仍旧保持增长趋势,尽管有经济危机,在未来全球经济会比今天大很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挑战,我们该走哪条路,早上我们听了一些讲话,和下午的讲话,都集中一点,就是中国不可能在低端水平的生产上进行重复,不可能是以资源和劳动力为代价,以严重影响环境的条件为支撑点来发展。
全球经济危机给我们提供机会,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做对一些事情。所谓在正确的时候用最简单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在正确国家拿到正确的项目。
我用比较熟悉的铝工业来说,如果你看铝工业,铝工业的全球增长即使在今天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也是7%以上的经济增长,今年我们估计中国的铝工业的增长会超过10%。这样一个增长速度把中国变成全球铝工业最大的国家,全球50%以上的铝工业的增长机会都在中国,42%的消费都在中国发生。像这样大好的机会如何利用呢?利用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如何把中国企业做强,恐怕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这是完全按照铝工业来看,看看西部的发展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在西部发展投资450亿美元做铝工业,最终它会产生10万个就业机会,如果简单算一算的话,平均每个人要45万美元才能创造一个就业机会,这样的铝工业是不是合适在中国做?在座各位很多都对中国新疆有非常多的了解,我相信很多人都去过新疆,新疆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除了少数几个地方以外,缺水厉害,而铝工业需要电,发电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需要水能,水能对水的要求特别高,如果我们按照今天的计划,在新疆这个地区,在整个西部地区要发展大概一千万吨铝的话,最后的结果就会有140万人的饮水会成为问题。怎么办?中国必须要发展铝工业,因为中国的汽车需要铝、火车需要铝、飞机需要铝,包括中国这次进行月球探索也需要铝,铝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的产品。就像钢一样,你可以说钢是一个非常耗能的产品,但是如果没有钢中国就上不去,没有铝也上不去,怎么办?
这就有一个中国企业面临走出去的问题,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一个现实问题:走出去的企业成功的少、失败的多。今天早上我看到有个采访,说到中国去年有27%的增长,我抄了一个很吃惊的数目,27.1%的增长,并购金额达到了688.1亿美元。我看了这么多文章,很少看到一篇文章说这么多企业走出去成功率到底有多高,很少看到一篇文章说这么多企业走出去到底成功在哪里。今天的《中国日报》上还登了另外一篇文章,登了中旺。中旺是一个中国非常大的铝型材制造商,他说去年赚钱了,为什么赚钱?他说主要是因为他把的产品重新进入中国市场,这就说明两个事情,中国这个市场有很大的潜力,第二是走出去不一定是所有企业的治理万病的良方。
这里有一个图,我不知道精确性有多大,2010年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并购成功率是39%,我不知道这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但是我知道一点,它不是以最后这个企业是否盈利来决定,而是以我这个企业能不能并购到为标准,如果能把能否盈利作为标准的话,这个39%就达不到。
所以,只有认识到问题以后,才开始第一步,所以海外并购有很多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我们有一些公司在海外并购,兜底了以后拿到了一个好的项目,等到做了以后发现问题比想象的严重得多,他有环保的问题、有就业的问题、还有和隔壁邻居的关系问题,结果我们运营到一半的时候邻居把拖拉机给开到门口,堵住运输车,你再投资就发现这个投资要比原来预想的投资多好多。所以各种的不可确定的因素,必须是我们在对外投资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还是刚才那句老话:没有一个出去并购的方法是绝对正确的方法,也没有绝对错误的方法。但是有一点,斯大林说: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和我有很多不同意见,但是他说上帝是不会惩罚胜利者的,所以如果你胜利的话,最后结果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啄子就是好猫。
刚才天津的嘉宾说到用第三方来做这个事情,我觉得第三方可以做更广义的理解:第一、我可以用国内的资源;第二、我可以用律师事务所;第三、可以用会计师事务所。等等,这都很重要。我觉得很重要一点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你仔细看一看,美国的五百强到中国来,最起码有四百家到中国来,他们都走了一条共同的路,刚开始都是合资,为什么刚开始都是合资,后来很多企业都变成独资,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们是用的俄罗斯的一句名言,很多诚下听到就是:不知深浅,切莫下水。就是你如果不知道这个国家水有多深的话,最好先和比你更了解这个国家的人一起工作。所以,各位在考虑如何走出去、如何同国外合作的时候,不妨把自己的思路打开一下,如何同一些在中国投资并且已经取得了成功的那些五百强在国外进行合作,很多人问我说为什么要同他们合作,他们的利益和我们的利益有冲突,其实有一个点是共通的,英国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敌人,有没有永远的朋友,如果你把他的利益和你的利益有机结合的时候,尤其他在中国已经开始生根的时候,你正确利用他们本国的强大势力的话,恐怕是走出去非常好的手段。
如果你看看美铝,在2012年的财富杂志上为什么把美铝作为金属行业里最受赞誉的公司,有一点,就是美铝公司坚守一个信义: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一个真正成功的跨国公司,它必须是一个成功的当地公司,如果它在当地不被认可的话,它在全球是不会被认可的。所以很多时候中国的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可以借鉴这个经验,企业走出去不盈利是不可能的,不盈利再谈企业社会责任那是空谈,但你有了钱以后如何把你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来也是重大的挑战,如何同那些了解当地国家情况的而且具有强大说服力的公司进行合作,美铝有一个经验,到一个地方必须成为当地的忠实公民,所以美铝在34个国家,在不同的诚下被不同的国家认可为“最可持续发展企业之一”,包括达沃斯连续四年把美铝评为最可持续发展企业之一。中国企业可以借鉴一些。
所以,美铝在三十年前和中国中兴集团合作,把中兴集团引到澳大利亚,现在和中电投和中铝进行合作,采取同样一条道路,我们总是觉得一个成功的跨国公司他首先必须是一个当地的本国公司,在本国公司成功的基础下,如何借用跨国公司的能力,把自己这一步跨出去,中国很多公司早晚必须是跨国公司。中国这个国家再怎么大,中国这个市场再怎么大,也是不可能把中国所有企业全部归纳在里边,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很多企业说中国企业走出去吃亏了、企业没做好,其实你仔细看一看的话,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走过这条路。
我在新加坡在九十年代后期,那个时候新加坡报纸上通篇都是新加坡某某公司怎么又亏了,在中国苏州唯一赚钱了,突然苏州政府要求把他股份减到25%,什么道理?其实新加坡最后发现了一点问题,很多企业是在新加坡当地生长的企业,是在政府的庇护下生长的企业,等到他走出去以后,他真刀实枪以后适应不了,但今天很多新加坡企业在国外赚钱赚疯了。六十年代的时候日本企业亏钱很厉害,包括我们中国企业在2001年初期的时候到韩国去买韩国的汽车公司,最后血本无归,这些教训是必须接受的,这些学费是必须付的,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学费付了以后不付第二遍学费的话,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很成功的开端。所以还是一句老话:成功的企业走出去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但是有一个前提:必须要知道什么是我最适合的,什么是我要的,什么是当地政府、当地国家要的,如何把这些东西结合起来,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但是很多的模式在那边是可以借鉴的。